革命薪火代代传,青年学子志高昂。7月16日上午,青岛科技大学“胶东抗大爱国主义教育”暑期社会实践团一行,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,专程前往山东省栖霞市,拜访了期颐之年的抗战老兵李作响老人。此次活动旨在通过面对面聆听历史亲历者的讲述,引导青年学生铭记革命历史,感悟红色精神,激发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。


尽管已历百年沧桑,李作响老人依然精神矍铄,思维清晰。面对朝气蓬勃的青年学子,老人家缓缓打开了尘封的记忆。1941年,年仅17岁的他,怀揣着“敌人打到家门口,当兵不比坐在家里强”的朴素信念,毅然告别家乡,瞒着父母加入了当时的胶东军区五师十三团,后部队奉命驻守平度并改编为平南独立团。

浴血五载,刻骨铭心
在平度战斗的五年,是李作响老人生命中最艰苦卓绝的岁月。“几乎天天打仗”,他沉重地回忆道,“我们去平度时是1000多人的队伍,编为11个连,打了两三年就剩下不到600人,后来,只剩不到400人。”战争的残酷与牺牲,在这些数字中无声流淌。战火也在他身上烙下了永久的印记:右手食指被子弹打掉一截,他顽强地用左手学会射击;左腿被子弹贯穿,导致他行动不便,最终不得不复员回乡。这些伤痕,是那个时代英雄儿女为家国命运挺身而出的无言勋章。

军民鱼水,情深似海
艰难困苦的抗战岁月,也见证了军民一家、生死与共的深情厚谊。李作响老人动情地回忆起老乡们的无私支援:“当时部队粮食紧张,老乡们省下自己的口粮,偷偷送到部队……我们把炕让给伤员,老乡就睡地上;衣服破了,大嫂们借着月光给我们缝补;伤员动不了,乡亲们像亲人一样端水送药。”他反复强调,“老百姓就是我们的根!没有他们,我们这些兵撑不到最后!”

追忆英烈,泪洒今朝
在谈及担任夏侯苏民烈士警卫员的经历时,老人眼中的光芒更加明亮,语气充满敬仰。“夏侯团长是真正的英雄!为国家贡献巨大!”他高度评价这位年仅27岁就为国捐躯的老首长,“他打仗勇猛、有智谋,更把战士们的生命看得比自己还重。打仗时他和大家一样啃干粮、睡草堆,冲锋时却永远冲在最前面!他总说‘我是团长,我不带头谁带头’,这句话我一辈子都记得!”老人深情讲述了夏侯苏民团长在蓝村、莱阳、塔耳埠、胶县、高密、即墨等战役中的卓越指挥,特别是在攻克平度西门时身先士卒、活捉敌中将司令王铁相的壮举。当讲到1946年10月9日,夏侯苏民在高密城头指挥时不幸头部中弹牺牲的场景,老人声音哽咽,眼中含泪,“他牺牲那天,全团战士都哭了……大家喊着‘为团长报仇’,硬是把高密城攻了下来!”他用颤抖的手擦拭眼角,现场氛围为之动容。
心潮澎湃,精神洗礼
实践团的同学们围坐李老身旁,全程专注聆听,不时为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和革命前辈的崇高精神而感动落泪。老兵真挚的话语、鲜活的细节,仿佛将大家带回了硝烟弥漫的烽火年代。这不仅仅是一次生动的历史课,更是一场深刻的爱国主义精神洗礼。
期许青年,传承使命
交流临近尾声,李作响老人看着眼前年轻的面孔,语重心长地嘱托道:“孩子们,要记住啊!今天的好日子,是无数的前辈用命换来的,不能忘本!你们要好好读书,学到真本事,将来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强大,绝不能再让外人欺负我们!”他特别强调,“还有,要把我们这些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,要让世人都知道,咱们中国人,有多硬气!”
话音落下,老人努力挺直佝偻的脊背,右手颤颤巍巍却无比庄重地举至耳边,向青年们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!这个饱含沧桑、凝聚着对牺牲战友的无尽缅怀、对红色精神忠诚坚守、对青年一代殷切期盼的军礼,像一道闪电击中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心。实践团成员们全体肃立,满怀敬意地向这位功勋卓著的老英雄深深鞠躬,回以最崇高的敬意。

此次探访抗战老兵,是“胶东抗大爱国主义教育”实践团“学史力行”的生动实践。通过与革命前辈面对面,青年学子不仅触摸到抗战历史的温度,更在精神深处完成了一次信仰的淬炼。值此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,实践团将依托“行走的思政课”“微团课”等创新载体,持续推动革命精神青年化阐释,以青春之我为民族复兴注入磅礴动能!